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晓雪 文/图
近年来,甘州区大满镇坚持把培树文明乡风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举措,围绕群众需求,持续创新治理模式、推动力量下沉、优化工作机制,让乡村治理更有效能,走出了一条村庄美、治理好、乡风和、民心齐的和美乡村善治之路。
共建共享 人居环境向“美”而行
冬日暖阳下,步入大满镇平顺村,沥青路面干净有序,小巷平整美观,道路两旁白墙黛瓦的新院整齐排列……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措施提升了乡村“颜值”,让乡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。
“村里环境变好了,住在这里都感觉心情舒畅。”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,60多岁的平顺村村民李爱兰连连感叹。
“党员干部带头,我们村不仅环境大变样,而且‘颜值’大提升。”平顺村村民昝玉萍竖起大拇指说,村里不仅完善了村庄绿化、人行步道等,还新建了口袋公园等配套设施。
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,村里成立了银发志愿服务队,强调“村级卫生大家管”。平顺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邹才介绍,从春季栽花种树到冬季清扫积雪,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,有了老人们的榜样带动,全村男女老少个个干劲十足,纷纷加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。
近年来,大满镇坚持党建引领,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为抓手,坚持推进“干部到位、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、长效管护”工作机制,以“户户干净、村村整洁”为目标,多措并举、多点发力,在“整治提升”上下功夫,在“常态长效”上做文章,持续推动人居环境面貌“提档升级”。
共商共议 文明乡风“吹”入人心
“邻里之间人情往来都要随礼,一年下来没有个三四千都不行,人情担子重,喜事都变成了‘愁事’。”
“喜事简单办,喜庆又简约。既然村里有村规民约的明文规定,咱们就要共同遵守。”
前几日,在石子坝村的老年幸福互助院里,镇村干部与大伙儿围坐一起,从婚丧嫁娶的简办新风尚到邻里和睦的相处之道,从反对铺张浪费到倡导绿色生活侃侃而谈,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,开起了小小“板凳会”,共话文明新风尚。
“不给家人添负担、不给集体找麻烦,银发力量带头开展移风易俗,村里积极组织生日相近的老人共同过寿,通过举行老人集体生日会,旨在反对铺张浪费,弘扬尊老、敬老文明新风,倡导简办新办的理念。”石子坝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史建荣表示。
取消铺张浪费的节庆活动、倡导红白事简办新办、传承敬老爱老传统美德……石子坝村一次次将“小板凳”议事会开在口袋公园民心亭、老年幸福互助院和村民庭院里,充分实现“同坐一张凳、共议一件事”,让群众从“观望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,通过积极发挥基层自治作用,有效解决实际问题,一场移风易俗之风正悄然改变着村里的面貌与风气,带来诸多令人欣喜的显著效果。
去年以来,大满镇积极推行“板凳会”议事制度,拉家常、摆事实、讲道理,身边榜样、村规民约、陈规陋习、不良风俗,均由群众评议,向好的榜样共同看齐,不良习俗大家共同抵制。“板凳会”由议事到成事,有效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。
共聚共助 志愿服务“升温着色”
“陈奶奶,把你的证件和看病的资料给我,我们帮您申请大病救助看看”“赵大爷,最近天气干燥,一定不要烧田边地角,家里面也要注意用火、用电安全……”在大满镇,“小蜜蜂”解忧服务队进村入户,主动提供帮办代办上门服务,耐心宣传冬季防火知识,提醒群众注意用火安全。
如今,志愿服务之风吹遍大满。走村入户解民忧、田间地头讲农技、文化广场里讲政策…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的志愿者们活跃在乡镇村屯和田间地头,开展“好家风好家训宣讲会”“弘扬美德传家风,移风易俗树新风”“清洁家园齐心建”“农技推广助振兴”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,受众达1万余人。“现在村里打牌、喝酒、闹事的少了,唱歌、跳舞、看书的多了,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有滋有味,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。”大满镇城西闸村党总支书记丁龙年说道。
乡村治理也带动了产业发展,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勾勒出“硬朗”线条。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,建成甘州区神沙窝现代设施有机农业产业园,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至150万元以上;加速推进朱家庄生猪繁育基地二期建设项目,建成后生猪年出栏量达2万头以上,可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至120万元。不断拓宽群众经济增收渠道,努力做到美了乡村、鼓了腰包、富了群众。
一个个提颜增质的高效举措落实见效、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相继展开,一件件群众所盼的实事好事落地开花……文明乡风吹拂着大满镇的每一个角落,浸润着群众的生活,绘就出和美乡村的动人画卷。